这个套路挺熟了,倒是挺像“谈判手段”里那套老把戏。美国一直想用点软钉子把我们压住,一会儿放风解除制裁,一会儿又只松不开全松,是真怕我们跳到自己后背上。你说这次他们放开EDA和发动机,真是让人疑惑。这背后藏着啥?我查了点资料,发现其实不然。
你想想,美国之前在稀土上弄得沸沸扬扬,用心不就是怕中国越走越快?去年4月中国就对钐、钆、铽这些中重稀土物项开始出口管制,还非得明确用途、审批,这让美国产业链顿时蒙圈。这些收紧措施,导致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随时可能陷入瘫痪。F-35用到的稀土就得高达408公斤一架,少了点就降性能。诺维恩公司产能只有一千吨,几乎买不到。
这隐含的逻辑是啥?美国其实是在制造一种“稀土紧缺”的假象,然后声称要“缓解”,其实是想用短期放松,逼我们在稀土供应上让步。新思科技、楷登电子和西门子这些欧洲厂商,都是中国最大客户之一。只要禁供,股价就要崩盘。美国明明知道自己限制了这些公司,损失去哪了?都留着后门,自己嘴上说和解,实际上绑着中国的供货源。
再看它的“挑着松绑”策略。还留了后手,28纳米以上制程可以开,但7纳米以下的关口还是卡得死死。这不是要拖慢中国半导体自主替代的速度嘛。美国还拉日本、澳大利亚、印度组成“印太稀土联盟”。这就像在拼命给自己搭“备用供应链”,想把我们在稀土上的话语权扔出去,把产业链碎片拼成一盘散沙。
这次解除禁令,看似让步,其实是个“虚空牌”。他们用技术开放的招数,换取中国在稀土上的“让步”。奥斯汀去伦敦谈判的那个场景不就很明白?美国提出稀土出口要放宽得多,但中国只答应半年一次的评估机制。人家就是在做局,要在这场博弈里找掣肘中国的把柄。
而中国的反应也不傻。我们快马加鞭,把稀土产业链掌控在手里。去年修订的《矿产资源法》,明确把稀土作为国家战略,变成国家调控的资产。省得再被外面卡着脖子,无论环保还是审批,变得更灵活。澳大利亚莱纳斯那些稀土精炼厂,因法律环保难度大,我们可以用“探采直通车”去迅速推进项目。
更关键的是,国产技术也在快速追赶。华大九天、合见工软这些企业,在28纳米工具上的突破已经逐渐走向商业化,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5%涨到2025年的25%。航空发动机也是一个突破口,CJ-1000A已进入适航,预计2030年投用,开始慢慢取代进口LEAP-1C。第三代半导体材料,比如碳化硅、氮化镓的专利申请也在激增,占到全球总数的42%。这些都是硬核的“硬底子”技术,要真打下去了,靠进口的日子确实难免会被压缩。
你要说中国厉害在哪?一方面,出口管制下的应对措施很巧。稀土出口,自用民用放行,军用封杀。明明白白划清了界线,却在谈判中用“节奏调控”拿捏得让人舒服。去年4月的出口审查中,要求最终用户证明,倘若美国再遇到军工订单断货,就会感觉到真硬起来的中国。
更何况,我们的产业自主步伐在加快。再半导体方面,国产软件产业迎来了春天,28纳米工具产业化,市场份额已经变成四分之一。航空发动机慢慢成熟,第三代半导体也在发力。我们还在稀土出口上继续调节,既不知道哪天会被逼得紧了不得已拿出“极限反制”。
你说,真的是“让步”吗?还是只是在做表面功夫,暗地里拉长时间线。美国的核心算盘其实很简单:用一套“技术换资源”,让中国在产业链上的节奏更慢一些。怎么算?大招放出来之前,所有的限制和缓解都是一场“公平”的游戏,实际上是个时间差,等我们赶超时,一切就得慢半拍。
可是你看这个局面,中国早把“局”想明白了。产业链的控制权怎么争?就算短期被卡着,我们用“硬底子”硬核技术,拆解他们的卡脖子。这个游戏,是“战术上让步,战略上坚持”。可我还在想,一个国家的是不是都在他们这种“虚空造牌”里被操控着?难怪我每次看到这些新闻,心里只剩一句话:要真想让我们放手,真的那么容易?
配资最安全的三个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