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(532)
学习历代各家学说,既应纠偏救弊,亦要研究他的偏颇。偏颇并非都是缺点,属倾向性,持久的力学,含有成果,其中结晶表现特色,乃艺术的精华。刘河间怫郁化火,破除先表后里,提倡内外双解;张戴人病非所应有,调治重视汗、吐、下,邪去人即获安;李东垣言阴火虽别于壮火,却能伤气,二者势不两立,互为胜负;朱丹溪相火妄动,阳有余阴液亏损,须增水治亢;张介宾从虚弱观察,人体活动物质、功能消耗,可导致阳非有余、阴也不足……认真分析,汇合一起,是完整的人与疾病论。若孤立对待,就会步入歧路,甚至歧中再歧,先贤不歪后世歪,前人著述不枉学者枉。
因此师法医林经验,认识全面,才能得到要领;吸收精华,灵活运用方药,提高业务水平。否则,抓一淹没其余,反易重蹈覆辙,或无所适从了。
小郎中按:本文中,张老点出学习各家学说应该秉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:既要认真学习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术发挥发展的方面,还要学习他们真正真心对中医的坚守和坚持。
小郎中研究生的主攻方向就是中医各家学说,研究历代医家的临证经验。虽说是历代医家,但是精力主要放在伤寒学派医家许叔微、喻嘉言、尤在泾、柯韵伯,金元医家刘完素和李东垣,明清医家张景岳、叶天士、吴鞠通和王孟英,近代医家张锡纯身上。当时想着做研究论文就从这些医家中选择,于是仔细阅读了他们的著作,体会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,最终选定以张景岳《景岳全书》中的脾胃学术思想作为研究课题形成毕业论文。张景岳是一位学术思想极为全面的医家,既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,临证思想也全面而不偏颇。虽说后世将他定位为温补医家,认为他重视脾肾——这是其主要理论贡献,但他的学术著作中,时时刻刻体现着整体思想与辨证论治的灵魂。
小郎中学习各家学说的体会是:无论这些医家发挥了什么样的学说,其根源都是来自于中医最基本的天人相应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,都重视人体气机和气化两个方面,也都是在前人临证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挥。小郎中认为,要学好中医、成为真正的中医大家,必须好好研究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,仔细研读他们的著作。其实读得多了就会发现,中医最重要的是基础理论知识和认知思想的逻辑自洽性。每位医家都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自己对疾病的认识,有时观点甚至会不同乃至产生争论,但他们的思维逻辑都能讲得通,且都能在临床疗效中得到验证。这就是中医:任何医家都只是在自己的思维认知范围内对中医有所理解,脱离了自身的思维体系就会出现盲区。谁也不能说自己代表了中医的全部,即便张仲景也不例外。但也正是这些医家的努力,让我们越来越接近中医的全貌。现在我也越来越能理解我的老师刘桂荣教授说的话——他的另一个老师周次清先生晚年曾告诉他:“中医,我只摸到了门,我还只是中医的小学生。”
张老在本文还强调了师法医林经验一定要全面吸收其精华,不可偏颇,要灵活运用方药经验,这样才能提升医术水平。不能把古代“文人相轻”的旧思想带入到我们现在的学习过程中,我们要做一个坚定的临床实战派和辨证论治派的医生。仲景的经方我们要认真学习,后世的时方也要仔细研究;刘河间的火郁玄府学说要理解体会,东垣的脾胃阴火学说也要体悟应用;叶天士的温热学说和治疗杂病的经验要仔细研读并应用体会,薛雪的湿热病诊治经验也要牢记于心。总之,一个优秀的中医一定是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,并且拥有兼收并取、海纳百川的思想,更要有扎根临床、不断内化自己的中医认知,以及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为患者解决病痛的情怀,这样自身才能逐步提高,逐步进阶。在临床进退间体会中医奥秘,在进与病谋,退与心谋的医路历程中感悟人生智慧。
注: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、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,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勿盲目试用,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,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!图片
飞雪初降已暮天
烛影摇红忆残年
春来人言无限好
吾爱书城不羡仙
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
图片
一襟明月,抱拙博览古今书
两袖清风,悬壶济世百年业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最安全的三个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